前言

仿写一个童话、给家长做个传记、做一本介绍器官的图画书、建造一座小镇、阅读研究各类型童话的叙事模式......你能想象得到,这其实是德国小学生的作业吗?

今天的文章,是一位妈妈对德国小学“长期作业”的观察总结。带你看看德国小学如何透过一篇篇像大学论文一样的“长期作业”,培养孩子的“科研能力”和“创作能力”。

作者

刘宇清本文首发于果壳童学馆(guokr_kid),经授权转载

什么是有效的教育?怎样才能学得少又学得好?相信这是很多人颇为关切的。因各种机缘,我有意无意间观察到的德国小学教育,也许能带来一些启发。从年开始,女儿在德国读小学二年级直到现在的五年级,每天见她愉快地上学,愉快地回家,没见她学得有多辛苦,但精神、能力、见识上的成长有目可见。今天我先从“他们的作业”讲起。按照完成所需的时间,我把他们的作业简单分为两类:短期作业和长期作业。短期作业大部分在课堂或学校的自习时间里就完成了,带回家的多数是长期作业。观察他们长期作业的选题和工作方式,我发现所谓的“科研能力”、“创作能力”,德国在小学二年级时已开始培养了。长期作业就像一篇篇大学论文的雏形和框架,未来的学习就是往这些框架上填更具体深入的知识。接下来,我细致地讲下:六个长期作业的步骤、方法与工序的观察记录,以及孩子在这过程当中的表现和所得。上篇·低年级作业1家人的传记女儿二年级时,班上的话题课展开了一个叫“生命之环”的主题学习。先从一只小虫结茧吐丝,变成蝴蝶的过程讲起,讲到各种动植物的生命历程,然后,话题延伸到人的一生。他们采访了班主任的助理,听她讲了自己来到这所学校前的所有经历。这些准备铺垫一步步走完之后,她领回来一个家庭作业,给一位家长做一个简单的传记,以图文的方式呈现在一张半开纸上,在全班同学面前讲述,制作期一个月。制作的妈妈的传记,作者供图作业布置完后,老师并未撒手不管。第一周,女儿带回来一份采访问卷,就一个人的婴儿期、儿童期、少年期、青年期和成年期各问了几个问题,都很具体的。比如:何时何地出生?几岁上学?在哪上学?你上小学时最喜欢的科目是什么?你上中学时第一个朋友是谁?等等构成履历的基本问题。只要把亲人的回答记录在问卷上,这一周的作业就完成了。第二周,女儿在课堂上把采访所得用传记叙述的语体整理成文(他们叫“roughdraft”草稿的意思),交上去,老师逐句订正文法错误,或帮助学生把自己真正想表达的意思说清楚。第三周,把老师批改过的文字认真誊抄在一个专门的本子上,此稿叫“finaldraft”。第四周,女儿领回一张半开大纸,为展示海报安排文图位置,书写字体的大小和颜色,把最终敲定的文稿分段抄写在相应的位置上。家长帮助打印几张自己各个时期的照片,包括婴儿期的,贴上,还趁着这个机会和孩子一起重温了家族的老照片。那天,孩子在班上展示演讲回来之后,兴奋地告诉我很多班上其他孩子的家人传记,不仅增进了同学间的熟悉,还借此了解到了在不同国家和文化中人们的成长经历。我非常喜欢这个选题的设置,人们常说的“生命教育”,落到实处也许就长这样子吧。这让孩子们从很小的时候就明确认识到人生不同阶段的特征和主题,对自己的一生有全局观。而且,一开始从小虫、动植物的生命再讲到人,把人放入大自然这个坐标系里,视野就更开阔宏观了。其实,“手抄报”近年在国内也是很流行的作业方式,但操作环节有很多不同。以我所经历过的几个国内手抄报作业,来比较一下:作业时间长度大不一样。国内很少布置一个月以后才交的作业,而且是才寥寥几百字的作业。作业过程中老师提供的指导很不一样。国内的手抄报作业通常都是布置下去一个周末或一个假期之后交上来,老师不参与什么过程,也不分解步骤。展示环节不一样。国内的手抄报多半是贴在班里墙上一两周,然后就带回家收起来;甚至有些只是老师看两眼判个分,就带回来,再无众人欣赏之机会了。手抄报,作者供图不同的执行步骤,带来的效果也是很不一样:时间周期长,教师、学生、家长都有一个从容的心理空间就话题展开充分的讨论、资料搜集,能顾及到准确性和审美性。周期短的手抄报常常只是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huanzia.com/whzxttz/105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