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绿标即可收听主播潇君的领读

音乐

Slza-Pouta

谷主麦家说:“读书就是回家”。今天,是我们陪大家读书的第天,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更多爱读书的朋友。麦家陪你读书,一起读书,一起成长。麦家陪你读书的第本书——《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这是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的作品,也是他最负盛名的作品之一。它充满哲理,引人深思。究竟什么才是人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第本书,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生命之轻与重的故事。

在昨天的共读中,我们看到萨比娜一生都在践行着生命之轻,而弗兰茨则始终执着于生命之重。

那么,搬到乡下去的托马斯和特蕾莎,又过着怎样的生活呢?在这段最后的人生岁月里,他们过得幸福吗?他们之间是否达成了和解?

接下来,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开始今天的共读。

托马斯和特蕾莎卖了汽车、电视、收音机,用这笔钱在乡下买下了一幢带花园的小房子,房子原来的主人是一位农民,到城里定居了。

在乡下,特蕾莎感到很幸福,她终于远离了尽是喝得醉醺醺的酒鬼的酒吧,远离了那些将她们的体味留在托马斯头发里的陌生女人。

警方也不会再找他俩的麻烦了。

更重要的是,托马斯跟她在一起,而且只有他们俩。他们离群索居,和老朋友和熟人都断绝了一切往来。

他们与过去的生活一刀两断,就像用剪刀把一根饰带一刀剪成两截。

乡下的人们都想往城里去,所以劳动力始终缺乏。谁要是甘愿来这儿种地干活,当地人绝不会对他们从前的政治生涯感兴趣,也不会嫉妒他们。

特蕾莎和托马斯很快就同全村人混熟了。他们和农民一起劳动,相互拜访,合作社主席也成了他们的朋友。

在主席的帮助下,托马斯当上了卡车司机,任务是开车把农民送到田里,或者运送货物。

特蕾莎则负责照料合作社的母牛,每天放牧两次。放牧的时候,特蕾莎又像以前一样,手里总拿着一本书,一到牧场,她就打开书看起来。

卡列宁总是陪在她的身边。自从结婚时托马斯送给她这条狗后,他们几乎形影不离。在这种日复一日的放牧中,卡列宁陪特蕾莎度过了两个年头。

后来,卡列宁的左大腿上长了一个肿瘤,托马斯在兽医的协助下亲自为卡列宁动了手术。但肿瘤仍未被控制住,卡列宁的病情日益恶化。

在和卡列宁天天相守的日子里,特蕾莎对它有了深厚的感情,甚至超出了她对人类的情感。

她越来越不喜欢和人相处,对村民以礼相待只是为了能在这里长久呆下去,她甚至觉得自己对托马斯的感情也包含着目的,因为她需要托马斯。

唯有对卡列宁的爱是自愿的,而且是无所求的。这份爱不是更伟大,而是更美好。

她完完全全接受卡列宁本来的样子,从未设法以自己的形象来改变它,她也不想嫉妒卡列宁的秘密癖好。

但卡列宁最终还是没能战胜疾病,在它奄奄一息的时候,托马斯为它实施了安乐死。

特蕾莎在花园里画出了一块地方,托马斯照着形状挖出一个洞。

他们将卡列宁放在床单上,埋在了这个墓穴里。它的项圈、皮带和一块巧克力也都一起放在了它的身旁。

卡列宁死后的一天夜里,托马斯坐在桌旁,面前有一只拆开的信封和一封信。

他对特蕾莎说:“我时常收到来信,可我不想跟你谈信的内容,是我的儿子写来的。”

特蕾莎听完深深地松了一口气。她早就发现了托马斯偷偷地看信,可当她问他有没有收到信时,他总说没有。当时特蕾莎感到一阵绝望。

她觉得在乡下度过的这两年幸福时光,因为托马斯的谎言而变得毫无价值了。

托马斯应该不会在乡下和别的女人幽会,但他也许还和某个在布拉格的女人继续联系着。

现在,托马斯终于告诉她了实情,信是他的儿子写来的,他不肯说只是因为他不想谈论他的儿子。

特蕾莎为自己对托马斯的种种猜疑而感到羞愧,为了弥补一下过失,她提议托马斯邀请他的儿子来家里做客。

托马斯的儿子名叫西蒙。他一直都很期望得到父亲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huanzia.com/whzxttz/59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