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小小的桃核上,一代又一代手艺人将手串制作工艺和桃核雕刻在岁月中坚守、不断创新。桃核在这些手艺人的眼里,早已不再是简单的物件。

在街头巷尾,民间桃核手串制作人汪宣新怎么也没想到,野生桃核制作成的桃核手串,每天都会有来自全国各地的订单,在社交平台上“圈粉”年轻人;

在校园课堂,对于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核雕传承人李绩来说,每周开展的“非遗进校园”活动,除了能将核雕作品本身之外的故事记录下来,也在小朋友们的心中播下“种子”,从而让其不断焕发出时代活力。

用野生桃核制作精美手串

穿过庐江县城的闹市区,道路的另一侧正在施工,砖块的落地声此起彼伏。只见停放着的一辆电动三轮车,一位穿着蓝色工作服的手艺人静静地坐在树下,趴在略显破旧的红色塑料凳子上串着珠子。

他就是汪宣新,今年58岁。在这附近从事野生桃核手串制作已经有十个年头了。

有着扎实木匠功底的他,原来是在木材加工厂工作。后来加工厂拆迁,自己就摆摊经营野生核桃手串。

每天早上7点,汪宣新会开着电动三轮车载着满满一车的装备、原料、成品和老伴一起到路边摆摊。平时除了售卖一些成品,汪宣新还会根据顾客需求,现场制作野生核桃手串。

“我从小生活在山里,对于木工的雕刻一直都很感兴趣。”虽是传统木匠出身,但是汪宣新做起这些核桃手串,也已驾轻就熟。

汪宣新的儿子在外地工作,女儿也已成家。之所以和老伴出来摆摊,一方面是可以打发时间,和周围街坊聊聊天,“虽然赚的不多,奈何不住我家这个老头子喜欢。”谈起做这一行的初衷,汪宣新的老伴看着正在忙碌的汪宣新,理了理手上的桃核手串,笑着说道。

每年农历七八月份,汪宣新都会和老伴一起,在庐江路边捡野生的桃子。这种野生的桃子口感比较酸,大家一般很少食用。但是它的桃核却很好看,这也正是汪宣新用来制作手串的原材料。

捡回来的桃子,汪宣新就开始清洗桃核,等待全部清洗干净,接下来就是晾干,再进行挑选品质好的桃核。“这就是制作桃核手串的最佳原材料了。”汪宣新随手拿起一颗桃核介绍。

等到有顾客需要,汪宣新就会根据桃核的形状进行打磨和加工。有的用红绳绑着做成手链或钥匙链,有的则是打孔做成手串。

由于桃核的平整度、纹理、形状都会不同,所以会对最后的成品造成影响。这时,汪宣新就会对不同的桃核进行处理。这也是整个手串制作过程中最为繁琐的一步。

在民间习俗中,桃核有驱邪避凶、平安纳福的好寓意。因此,汪宣新做的桃核手串就备受周边邻里街坊的欢迎。

陈嘉华就是汪宣新的老顾客之一。家里三个小孙子都戴着汪宣新做的野桃核手串。“这野桃核用红头绳串在一起,希望孙子平平安安,快快乐乐成长。”

在社交平台“出新”受年轻人喜欢

汪宣新会把野桃核制作成很多不同的样式,比如小篮子、小水桶等,都有不同的寓意。

另外,他还会给桃核搭配不同的编织品和珠子,做成手链、手串、项链、钥匙链等。“这样,大家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不同的款式”。

因为桃核数量受限,汪宣新还制作了许多不同类型的手串一起售卖。如无患子手串、核桃手串、檀木手串等。

像我们日常佩戴的檀木手串,汪宣新制作一串需要半个小时。“檀木手串制作比较简单,切料、搓圆、打孔、抛光、串珠。”

只见汪宣新在三轮车上抽出了一块木料,利落地将其架在切割机上,三两下切成了细长条。而后将其放入机器中加工成粗糙的圆球。

随后,汪宣新摆了摆塑料凳,在上面架起了机器给木球打孔和抛光。加工后的木球在阳光下显示出不同的纹理,格外好看。

最后,汪宣新抽出一根细长的铁丝,快速地将木球过渡到线上,利落地剪断、打结,一串手串便完成了。

手串制作结束,汪宣新连忙拿起手机,拍摄了一段视频发布在抖音、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huanzia.com/whzyyjz/127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