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本无树

——对沙沟大士禅林菩提树真伪质疑的浅析

沙沟大士禅林里有一株余年的”菩提树”,相传是开山长老上广下善大和尚亲手栽植的。“大士禅林”原名为“大士庵”,始建于元朝,重建于清道光初年。禅林中大雄宝殿东侧的庭院中有一株枝繁叶茂、郁郁葱葱的佛树。相传这株“菩提树”系大士庵第一代开山祖师上广下善法师亲手所植,距今已近八百余年。抗日战争期间,“大士庵”不幸毁于战火,菩提树也遭劫难。后经庵里第十代传人天成师太精心护理,用河泥、稻草捂好,历经寒冻,奇迹般地萌芽复活长大。文化大革命期间庵院被拆除,成为一家镇办工厂的厂房,菩提树被冷落在工厂的一角,与杂草、砖堆为伴,后在工人和当地群众的保护下才幸免于难。改革开放后,在党的宗教政策的甘霖滋润下,在佛陀的感应下,佛树枯木逢春,枝繁叶茂,硕果累累。现在,近至上海、南京,远至港、澳、台的佛门弟子、居士香客纷纷来到“大士禅林”瞻仰圣树,他们在菩提树下缅怀佛祖、顶礼膜拜。系上祈愿红飘带,盼望自已万事吉祥,心想事成。“大士禅林”因佛树而香火旺盛、名扬八方。奉养在大士禅林东殿天井中的菩提佛树早在年就有人在网上发贴对这棵菩提树的真假提出了质疑。年6月7日有网友在兴化论坛发贴说,说他经过图片对比,又根据权威植物学家陈院士的观点确认,得出鉴别初步结论:沙沟大士禅林的一棵树是椴树。一些来自省、市的各方专家来沙验收、考察时,也对大士禅林的菩提树提出过质疑,有的也认为该树是椴树。各方面的质疑,不外乎牵涉到三个问题:一是沙沟大士禅林的佛树是不是正宗的菩提树?二是这棵树是不椴树?三是如果不是菩提树也不是椴树,究竟是什么树?带着这个问题我做了些研究认证,我的认证结果此树不是正宗的菩提树也不是椴树,而是一株替代菩提树奉养且与佛教有着渊源关系的“无患子”树。

一、菩提树的来历和描述

菩提树原名毕波罗树,又称为觉树、道树、道场树、思维树、佛树。菩提树属桑科榕属常绿大乔木。高25-35m,树冠巨大,直径可达30m。树皮黄白色或灰色,平滑或微具纵棱,冠幅广展;树干凹凸不平。树枝有气生根,下垂如须,侧枝多数向四周扩展,树冠圆形或倒卵形,枝叶扶疏,浓荫覆地。单叶互生,心形或三角状阔卵形。   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出家后经过6年苦修,犹不得要领,后来便舍弃苦行,在尼裢禅河洗去多年积垢,随后受了牧女供养的乳麋,得以恢复体力,在佛陀伽耶(现在印度比哈尔省菩提伽耶)的毕波罗树下金刚座上敷上吉祥草,结趺坐,发誓道:我如果不能证得无上大觉,宁可碎此身,终不起此座。释迦牟尼就这样在树下静思冥想,终于在第七天(腊月初八)天将破晓时,豁然大悟,证得无上大觉,圆悟正果,成为伟大觉者——佛陀。从此以后,这棵树就成了智慧的化身,被称为菩提(意为“觉”)树,被佛教视为“圣树”。正宗菩提树开佛花根据菩提树的生长环境和生物学特征,认定沙沟大士禅林的佛树不是正宗的菩提树无疑。二、古代寺院用替代菩提树树种奉养的做法由来已久

佛陀成道后,在菩提树下踱步7日,异花随迹,放异光明。为报树恩,目不暂舍,故此瞻望。这时有五百青雀飞来,绕佛三匝而去,十分殊胜,人天欢喜。故此,信众常常带着鲜花等物品来此供养佛陀。因为佛陀是在菩提树下成道的,见菩提树如见佛,从此,礼拜菩提树蔚然成风,并流传至今。

中国佛教讲究“五树六花”,可是这些与佛教有关的树和花,大多数只能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生长,但由于气候、土壤等种种原因,并不适宜在我国大部分地区栽种。据考证,菩提树最初是随着佛教的传入而被引进的。据史籍记载,梁武帝天监元年(公元年),僧人智药三藏大师从西竺国(印度)带回菩提树,并亲手种植于广州王园寺(后来该寺改名为光孝寺),从那以后,我国才开始有了菩提树。今天,广州海幛寺仍然还有3株多年树龄的古菩提树。中国幅员广大,我国除广东、云南少数寺院所在地的生长环境能奉养外,其他大部分地方都没有引种成功的。中国古代的僧人们独具慧眼,他们选用一些和佛树接近的树种来替代菩提树奉养。如:如长江中下游地区用无患子树替代;北方的寺院用我国特有的银杏树替代;西北地区青海省的塔尔寺、瞿坛寺用暴马丁香替代;西南地区寺庙用黄桷树、七叶树替代菩提树。这些被替代的树种在寺院内都统称为“菩提树”。最典型的是我国的北方地区,用糠椴树代替了菩提树,所以糠椴树别名就是“菩提树”。《清宫述闻》中所提到的故宫英华殿“菩提树”,就是华北一带常见的“糠椴”树,两株椴树是万历皇帝的母亲李氏亲手在这院中种下的。乾隆皇帝曾为此树题诗《英华殿菩提树诗》:“何年毕钵罗,植此清虚境,……”,可见乾隆皇帝那时也把糠椴树当成“菩提树”了。三、椴树和无患子树上文说道古时长江中下游寺院用无患子树替代菩提树奉养,沙沟正是地处长江中下游地域,大士禅林内的这株“菩提树”经本人考证,正是“无患子”树,而不是椴树。(一)椴树的特征椴树属(Tilia)植物统称椴树,属于锦葵目锦葵科,椴树全球共约50种,中国就占有35种。椴树为落叶乔木,夏绿阔叶植物。椴树能长至30米高,直径可达1米。无顶芽,叶互生,基部偏斜,有锯齿,有长柄,托叶早落。花为白色或黄色,坚果或核果,主要分布于北温带和亚热带,为优良用材树种。

(二)无患子树特征

无患子,阔叶乔木,高15—25m。树皮灰白色,平滑不裂。偶数羽状复叶,全缘互生。花顶生,花期5—7月。核果近球形,径1.5—2cm,10—11月成熟,黄色或橙黄色。种子球形、黑色、光亮、坚硬。

《本草纲目》称为木患子,四川称油患子,海南岛称苦患树,台湾又名黄目子,亦被称为菩提子树、洗手果、肥皂果、假龙眼、等等。

“无患”,寓有幸福无忧、无灾难之意。古人称用无患树的木材制成的法器可以驱魔杀鬼。用无患子种子制成手珠,无需经过上漆等加工,纯天然本色,材质坚硬,使用时间越长,表面越光洁柔亮。相传释迦牟尼佛当年就是使用无患子佛珠作为念珠。

(三)椴树和无患子树的区别

1、椴树和无患子树虽说都是乔木树种,但椴树直径可达一米以上,而无患子树没有椴树那么高,也没有椴树那么粗。2、椴树叶呈心圆形,而无患子树树叶是长条形叶,叶子顶端呈尖状3、椴树七月开花,而无患子树是6月初开花,较椴树早近一个月。椴树开花,有茉莉的香味,引蜜蜂采蜜,产椴树花蜜。无患子树花型小,肉眼难以看到,开花没有香气,也没有蜜蜂采蜜。4、椴树果有一片柳叶形的果翅,它能乘风滑翔到比较远的地方,果色为棕色。无患子树果无柳叶形果翅,内有一层粘液,可作洗涤剂用,干枯时里面的坚果为黑色。结论:从上述可见,椴树和无患子树从植物学分类上来说,这两种树不属一个科,根本是两类不同的树种。根据上特征,笔者认为:沙沟大士禅林的佛树与无患子树特征完全吻合,系古代佛家奉养菩提树的替代树种。五、感悟唐朝初年,慧能法师写了一首诗:“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该诗以物表意,借物论道,流传甚广。菩提是梵文的音译,意为“豁然开悟”,又指觉悟的智慧和觉悟的途径,菩提树,是觉悟之树菩提之心。修成菩提是佛教徒的最高境界和最终理想。树本是普通的树,是大自然的产物,花本是普通的花,但和佛教诞生发生了联系,仿佛具有了佛性。在这里,树的本身并不太重要,重要的是心。或者说,佛教的思想要有所依托,寄托在这些植物身上,便有了宗教文化色彩。从此菩提树也变得神圣至高,使得净土庄严了。菩提被佛徒视为神圣之木,这其中无疑都含有宗教象征意义。菩提是智慧之树,菩提树是慈悲的化身,每一片叶子都带着灵性之光,等着你我悄悄走近它,坐下,感悟它。无论眼中有树,还是心中有树;无论是树上的花,还是落下的叶,都是一片浮尘光影而已,只要那株佛树撑起平安的绿荫,庇护着芸芰众生,比什么都好!比什么都强!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对于大士禅林的菩提树的真伪争论是乎是无意义的了。余年了,它(无患子树)一直成为人们心的“菩提树”了。现在,你说它是真也行,他说它假也罢;你说他是椴树也行,我说它是无患子树也罢,均不重要了。本来“菩提本无树”,只要佛主心中留,保持你心中一颗虔诚的心,在红尘滚滚中不迷失方向,在喧嚣尘烟中牢牢把握人生的正解航舵。然而我们对于这些又显得何等的脆弱与无奈!谁做到了渐悟?谁又能顿悟?借用佛家的一句口头禅作结束语:阿弥陀佛!

作者简介:颜国强,网名“石梁芦苇”,古镇沙沟人。江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漫画协会理事、泰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兴化市作协兴化市历史学会会员。兴化蒋义海艺术馆《金沙沟》报副主编。热衷于文学、漫画创作。长期致力于地方史整理研究,编著有《沙沟民间传说故事》、精彩江苏三名丛书《沙沟》篇两书。文学、漫画作品散见于各地报刊。

石梁芦苇









































北京中科白殿疯怎么样
北京中科白殿疯怎么样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shit.com/whzyyjz/38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