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之中,最好时节莫若初秋。

入九月,碧影丽日,云立气爽。

终于不用终日聊烦着如何散热,散热,散热……

嚯嚯,且将家什披挂起来,

战光阴,可好!

配图让南方的盆友此处忍不住小皱眉?

咦,高原此刻就是这个样纸滴哈。

今天

我们要聚焦的

藏族嫫呐

手持的“佛珠”,balala~

佛珠的前世今生(一)

?

缘起:

八、九十年代拉低领子露戴金,一零年代勒起袖头秀手串,随后一仰脖儿炒天珠,抱团跟风,活脱脱,脆生生,楞是把这几个金玉之器泛滥成俗物。思来想去,大概也许或者归因我们所知有限,得不到真爱而爱人所爱吧。资讯发达到今时今日,我们当然要爱我所爱。

自古以来,珠串被世人所喜,或佩腕上,或挂脖颈,或悬系车内,既增添色彩,祈福增瑞,又彰显了个人修为、信仰;经过岁月洗礼的佛珠温润怡静,非同寻常,也是藏家的宠儿。

爱亦爱,宠亦宠,要爱得痛快,还需爱得明白。

佛珠的起源

佛珠起源于印度,又称念珠。是佛教信众念佛、持咒、弘法时用以计数、调伏身心的随身法器,后被世人喜爱,作为饰品广为流传,形成独特的珠饰文化。

通常来说,佛珠的最初起源是由于古印度人爱美,有璎珞鬘条缠身的风尚,而正是这种风尚的沿袭,逐渐演变成后世佛珠的使用。

那么,佛教经典怎么说呢?

《佛说木患子经》记载:

闻如是。一时佛游罗阅只阇耆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一千二百五十人俱。菩萨无数。名称远闻。天人所敬。……“告王言……欲灭烦恼障,报障者,当贯木槵子一百八,以常自随……当永断烦恼根,获无上果。”

大意:

佛陀驻锡在山中说法的时候,附近有一个弱小的国家,经常受到邻国的侵凌,加以国内瘟疫流行,内忧外患,人民非常苦恼,王波琉璃王更是忧心忡忡。有一天,王悄悄地来顶礼佛陀,请求佛陀告诉他如何修行才能脱离苦恼。佛陀将一百零八颗木槵子串成一环,教王从这环木槵子的一头拨起,每拨一颗木槵子,从心里念一声佛号,周而复始,一直念到二十万遍的时候,身心不乱,自然安乐。佛陀将这串念珠亲手授给王,王欢喜纳受。回到王宫后,马上依样做了千串的念珠,分赠六亲眷属及人民,王每天手不离数珠,诚心念佛,大街小巷也可以看到持珠诚心念佛的人。经过一段时日后,不可思议地,国境渐渐安定,瘟疫也不再流行了,王从此更是精进向道,全国洋溢着一股安详和平的气氛。

木槵(huàn)子树

木槵子佛珠

世界上第一串佛珠就是用木槵子珠编串而成。木槵子,无患子,音同无忧患也。

佛珠的组成

佛珠通常由母珠(俗称佛头或三通)、子珠、隔珠、弟子珠、记子留、络绳和装饰物构成。

子珠有一定颗数,不同的颗数代表的意思不同。一切不可执着:“相由心生,境由心转,心系诸佛,珠可助道。”有、、54、42、36、27、21、18、14颗等,今择常见几类分述。

表示求证百八三味,断除种烦恼,就是时时刻刻提醒我们要学佛菩萨的慈悲,从而使身心能达到一种寂静的状态。通常出家人之中,只有住持、长老、法会主持者及当家师才能挂珠;或者出家受戒十年以上的师父才可挂珠。现在,礼佛居士或文玩爱好者也会请回家,或念诵,或把玩,作为一种文玩饰品流传开来。

红珊瑚珠

??

54颗表示菩萨修行过程中的54个位次。其中包括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五十阶位,再加上四善根位。

老凤眼菩提54珠

18颗俗称十八子,十八指的是十八界:六根、六尘、六识。

在古代,十八子和朝珠一样,都是清代服饰的小配件,但十八子和朝珠不一样的是朝珠的佩戴有礼制可循,而且不得逾矩而佩戴十八子就没这么多的规矩,所以自古都是都被文人雅士所偏爱,是手中必备之物,古人相互间也会互赠十八子来表达感情,在古代,从一个人佩戴的十八子就可以看出他的身份地位和品味。

砗磲十八子(清宫样式)

翡翠十八子

慈禧佩珠画像

据说在很多慈禧的画像上,都可以看到十八子的出现,在清代打造这样饰品的作坊有几十个,其中大部分都是为了慈禧而特设的。画像色彩艳丽,容颜庄重,给人以雍容富贵之感。

14颗

表示观音菩萨与十方、三世、六道等一切众生同一悲仰,令众生获得14种无畏。

结语:

每串佛珠由一个主珠、若干其他的珠子和穿绳三部分组成。

主珠代表着佛,穿绳代表着法,若干其他的珠子代表着僧,佛、法、僧三宝都可以包含在一串佛珠之中。所以,对佛珠要有恭敬心,如对圣容,收拾身心。佛教强调恭敬心诚的目的,不是叫你恭敬佛菩萨,从而佛菩萨来保佑你,而是把修行当作一种手段,通过恭敬佛菩萨,真诚待人,从而为了改正我们的傲慢、自以为是的缺点,由此,我们就会变得平和理智,就减少了别人对我们的敌对态度,化解了不和谐的气场,从而办事相对就顺利了。并不是祈求外面的佛菩萨保佑的自己欲念圆满,是自性中的光明显现出来产生的好的果报。

佛珠的前世今生(一)完毕,敬请期待(二),感恩!

此文图片均来自于网络,文字属原创编辑。

请长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huanzia.com/whzyyjz/62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