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复习练18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
点击上方蓝字 ) A.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体现了生物的亲缘关系 B.所有生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说明所有生物是由共同祖先进化而来 C.原核细胞是由真核细胞进化而来,生殖方式由有性生殖进化为无性生殖 D.细胞外液类似于海水,本质上是一种盐溶液,表明生命起源于海洋 2.自然选择决定进化的方向。进化中生存环境最稳定和最可能产生生殖隔离的依次是( ) A.方向性选择、分歧性选择B.分歧性选择、正态化选择 C.正态化选择、分歧性选择D.正态化选择、方向性选择 3.某地蝽蟓的喙长而锋利,可刺穿无患子科植物的坚硬果皮获得食物,蝽蟓取食可帮助该植物传播种子。年引入新种植物—平底金苏雨树,其果皮较薄,蝽蟓也喜食。右图为蝽蟓的长度变化,据此推断该地区中( ) A.决定蝽蟓短喙的基因频率降低 B.无患子科植物的种群数量增加 C.长喙蝽蟓与短喙蝽蟓之间一定存在生殖隔离 D.无患子科植物、平底金苏雨树和蝽蟓之间协同进化 4.淡色库蚊是多种传染病的主要传播媒介,其对杀虫剂的抗药性由一对等位基因A和a控制。科研人员对使用杀虫剂的四个地域的淡色库蚊种群进行基因型检测,结果如下表。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基因型 地理种群 数量 检测总数 AA(敏感型) Aa(敏感型) aa(抗药型) 甲 85 39 16 30 乙 83 16 44 23 丙 87 55 26 6 丁 91 46 30 15 A.淡色库蚊四个地理种群的基因库没有差异 B.杀虫剂诱导淡色库蚊由敏感型突变为抗药型 C.a基因频率由大到小依次是甲乙丁丙 D.杀虫剂对四个地理种群的定向进化发挥一定作用 5.决定自然界中真核生物多样性和特异性的根本原因是() A.蛋白质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 B.DNA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 C.氨基酸种类的多样性和特异性 D.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的多样性和特异性 6.孔雀、鸳鸯等许多种类的鸟,其雄性个体的羽毛具有颜色鲜艳的条纹,以下哪一条是对这一特征能稳定遗传的最好解释( ) A.条纹羽衣是鸟类躲避天敌良好的伪装,是鸟类对环境的适应 B.雌性个体优先选择有条纹的雄性,导致控制这一性状的基因频率升高 C.条纹羽衣具有颜色鲜艳的条纹,使这种鸟更容易被捕食者识别、捕食 D.雌性对有条雄性的选择,使雄性个体易出现颜色鲜艳相关基因的突变 7.科学家比较了人类与黑猩猩等近缘灵长类动物染色体的差异,确认人类第2号同源染色体是由古猿的两对同源染色体融合而来,其余染色体数相同。人与这些灵长类动物在第4、5、12和17染色体上的倒位变异也存在一些差异。据此作出的推测,不合理的是( ) A.人类可能比黑猩猩等近缘灵长类少了一对染色体 B.人类与近缘灵长类染色体上存在不同排序的基因 C.古猿进化为人的过程与2号染色体上的基因有关 D.染色体数目和结构变异是导致生物进化的主要原因 8.三刺鱼根据栖息环境可分为湖泊型和溪流型(如图所示)。科研人员在实验室中让湖泊型和溪流型三刺鱼进行几代杂交,形成一个实验种群。之后将上述实验种群的幼鱼放生到一条没有三刺鱼的天然溪流中。一年后,他们将这条溪流中的三刺鱼重新捕捞上来进行基因检测。发现溪流型标志基因的基因频率增加了约2.5%,而湖泊型标志基因的基因频率则减少了。对上述材料分析,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自然选择可以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但不一定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B.突变和基因重组使种群产生定向变异,导致基因频率改变,为进化提供原材料 C.溪流型和湖泊型三刺鱼不属于同一物种,两个物种存在竞争关系 D.溪流型三刺鱼在新环境中繁殖能力增强,导致两种三刺鱼发生协同进化 9.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且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形成了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有关阐述,不合理的是() A.蓝鲸的胸鳍和金丝猴的前肢属于同源器官,说明二者具有相同的原始祖先 B.人与黑猩猩DNA序列一致性比猕猴高,说明人与黑猩猩亲缘关系比猕猴高 C.无法进行基因交流的生物之间一定存在生殖隔离 D.化石为研究生物进化提供了直接可靠的证据 10.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变异是否有利是相对环境而言的 C.地理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D.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11.下列可作为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是() A.地层中的化石B.比较解剖学证据 C.胚胎学的证据D.分子生物学证据 12.马达加斯加与非洲大陆只相隔狭窄的海峡,但是两地生物种类有较大差异。造成这种现象最可能的原因是() A.自然选择的方向不同B.它们的祖先不同 C.岛上的生物没有进化D.变异的方向不同 二、综合题 13.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1)~(6)题。 植物病原体(细菌、病毒等)是引起植物病害的生物类因子统称。植物在与病原体长期共同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先天免疫系统,识别“非我”成分,调控相应基因的表达,启动防卫反应来抵抗外来入侵者。 植物的先天免疫系统有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为分子模式触发的免疫反应(PTI),PAMPs是病原体生存所必需的一些分子(进化上保守),植物通过细胞膜表面的识别受体PRRs将它们识别为“非我”成分,做出适当的免疫应答,如气孔关闭、胼胝质沉积等,抑制病原体生长,从而实现植物对病原体的广谱抗性,为基础防御免疫。但少数病原体利用进化出的效应子抑制植物PTI,为了应对病原体效应子对PTI的抑制,植物进化出识别病原体效应子的抗病(R)蛋白,启动第二个层面的免疫即效应子触发的免疫反应(ETI)。R蛋白识别效应子,并激活下游防卫基因的表达,启动一系列的防卫反应,最终导致侵染位点宿主细胞的程序性死亡等,从而抑制病原体的扩散。与PAMPs不同,效应子对病原体生命活动并不是必需的,而且进化上不保守。对于每一个宿主抗病(R)基因,病原体中都有一个相应的效应子基因,二者之间存在一一对应关系,宿主抗病(R)基因和病原体中的效应子基因同时存在并对应的情况下,才会触发植物ETI。因此,ETI为特异性防御免疫。 植物的抗病性与病原体的致病性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二者之间的动态变化规律可用“Z”模型表示:病原体通过各种策略进攻植物,植物细胞的PRRs识别病原体的PAMPs,触发PTI,阻止病原体的侵染;病原体通过分泌效应子抑制植物PTI,再次实现对植物的侵染;植物进化出能够识别相应效应子的R蛋白,触发ETI,表现出更强的抗性;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病原体可进化出新的效应子来避开植物ETI;之后,植物又进化出新的R蛋白来再次触发ETI。即植物与病原体之间的互作呈现Z字形的“拉锯战局面”,是一场循环往复的进化军备竞赛,实现植物与病原体之间的动态平衡与长期共存。 (1)本文讨论的生物学话题是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信息,完善下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生物进化实质的角度分析,进化军备竞赛导致植物和病原体_________的改变,这是_________多样性形成的基础。 (4)植物育种学家将抗病基因应用于农作物育种中,在一定时间内能得到很好的病害防治效果。请用进化与适应的观点解释农作物的抗性为什么只能维持“一定时间”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5)为避免农作物抗病性丧失过快,请从育种的角度给出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 (6)我国每年农药防治面积达5.亿公顷次,为全国耕地面积的4.16倍。请谈一谈利用植物免疫原理防治植物病虫害的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木瓜汁多味甘,营养丰富,是受人喜爱的水果。木瓜环斑病毒(PRSV,一种单链RNA病毒)侵染导致木瓜严重减产。科研人员将病毒的复制酶基因转入木瓜中,得到的抗病毒木瓜可特异性降解PRSV的RNA,原理如下图所示。 DNA链a T DNA链b ① C RNA(虚线) ② G RNA(实线) A (1)据图可知,转入木瓜细胞中的复制酶基因经过[Ⅰ]____________过程,产生相应的RNA。请结合图中信息,依次写出上表中①和②核苷酸的中文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复制酶是病毒RNA复制不可缺少的酶,因此Ⅰ过程形成的RNA能与PRSV的单链RNA通过____________原则相结合,形成局部双链RNA分子。 (3)双链RNA可以被RNA酶降解,抑制了病毒RNA通过____________过程合成蛋白质,从而使木瓜获得了抗病性。 (4)双链RNA被降解的机制是生物在漫长的岁月中,经过长期____________过程形成的,能够使宿主细胞降解外来核酸,保护宿主细胞的基因安全。该机制反过来对病毒形成了选择压力,使病毒对这一机制的抵抗增强。这体现出生物往往不是单独进化的,而是在相互影响中____________。 15.请阅读下面的科普短文,并回答问题。 与我们熟知的T2噬菌体一样,新型冠状病毒同样具有蛋白质衣壳和核酸内芯,二者共同构成核衣壳,所不同的是,新型冠状病毒的核衣壳外面还包裹着一层囊膜。囊膜表面分布有刺突蛋白(又称S蛋白),它是由S1(受体结合亚基)和S2(融合亚基)两部分组成的跨膜糖蛋白,可在病毒表面形成特殊的花冠结构,冠状病毒由此得名。 新型冠状病毒可通过S蛋白的S1亚基结合到宿主细胞膜表面的ACE2受体上,完成对宿主细胞的吸附,S2亚基则可促进病毒囊膜与宿主细胞膜融合,使核衣壳进入细胞。之后,蛋白质衣壳吸引“细胞工厂纠察队”——溶酶体对其进行处理“脱壳”,使病毒的遗传物质单链RNA完全暴露在细胞内,开始它的肆意繁殖。第一,它的单链RNA指导合成大量与病毒相关的蛋白质,其中包括核衣壳蛋白。第二,单链RNA以自身为模板,互补出负链RNA,再互补产生新的正链RNA。此过程反复,则得到大量与亲代相同的子代RNA。随后,这些新合成的蛋白质与子代RNA再装配起来形成新的核衣壳,由囊泡运送到细胞膜,获取囊膜后形成完整成熟的病毒释放出来。 由于ACE2受体广泛分布于多种细胞表面,但在肺泡II型上皮细胞表面分布最多,因此新型冠状病毒在人体中可以感染多种细胞和组织,尤其以肺部的病变最为严重。 研究表明冠状病毒是现在已知的拥有最大基因组的RNA病毒,相对于人类用DNA作为遗传物质,其RNA基因组复制时的保真性相对较差,容易产生更多的变异。 (1)文中提到“……病毒囊膜与宿主细胞膜融合,使核衣壳进入细胞”,推测组成新冠病毒囊膜结构的主要成分包括_________。 (2)囊膜上的刺突蛋白(S蛋白)识别宿主细胞的ACE2受体体现了细胞膜具有________功能。 (3)结合本文与课本知识分析,新冠病毒侵染人体细胞与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过程相比共同之处有________ a.仅遗传物质进入宿主细胞,蛋白质不进入 b.病毒入侵宿主细胞时有识别和吸附的过程 c.利用宿主细胞的核糖体合成病毒蛋白质 d.以病毒遗传物质为模板合成蛋白质外壳 (4)RNA病毒相比于DNA病毒有更多的变异,其原因包括_________。 a.RNA一般为单链b.碱基种类少 c.空间结构较简单d.复制时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5)新冠病毒与SARS病毒相比,有感染性强、致死率低的特点,有人认为病毒在与人类共同进化的过程中变“聪明”了。结合你对病毒生存策略的理解,阐释其中的理由________。 参考答案 1.C 2.C 3.D 4.D 5.B 6.B 7.D 8.A 9.C 10.C 11.A 12.A 13.植物免疫与病原体的协同进化PAMPs特异性防御免疫R蛋白效应子触发的免疫反应(ETI)侵染位点宿主细胞的程序性死亡基因频率物种、生态系统在自然选择压力下,病原体不断出现新的致病基因以提高它的致病性,攻克植物免疫系统,因此,抗病基因应用于农作物育种中在最初获得了很大的成效,但这种抗性很快被进化的病原体攻克培育抵御多种病原体的抗病品种或坚持进行抗病育种工作,不断选育新的抗病品种并采取有效的措施保持品种的抗病性植物免疫原理防治植物病虫害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增加食品安全性,增加生物多样性(减少生物多样性丧失) 14.转录腺嘌呤脱氧核苷酸尿嘧啶核糖核苷酸碱基互补配对翻译进化共同进化 15.脂质和蛋白质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bcda病毒不会过快地杀死宿主,有利于自身的传播和繁殖 如果您感觉我提供的资源还不错,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huanzia.com/whzzwtx/10452.html
- 上一篇文章: 无患子古老的天然洗护圣果
- 下一篇文章: 杭州园林绿化公司为桂花产业化发展奠定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