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建历史深处有诗意
春 建 历 史 深 处 有 诗 意 春建茶园沈虹摄 春建,位于富阳区西北部,清代为西北区灵源十庄一部分及灵峰十四庄,民国时期,初为太康乡,后属灵川乡,年称为咸康乡,年3月,与大云乡合并建制为春建乡,因逢春天所建而得名,应该是富阳所有乡镇中最富有诗意的一个乡镇了。在岁月的长河中,春建乡累积的丰富人文历史,与优美的自然风光相得益彰,让春建成为富春山居·千年诗路上的一个美丽所在。 遇见春建沈虹摄 春建孙氏家庙 肥皂树下说孙氏 春建乡有一个村庄,村名是以一种树名来命名的,叫“肥皂树村”,这在富阳境内真的是非常罕见的。村名的由来,与富春望族孙氏有关。 据《富阳微村志》记载:富春孙氏的始祖是春秋战国时期兵圣孙武的次子孙明。孙明为吴国将领,因征伐有功,被封富春侯,食采富阳。东汉末年(年),孙武第22世孙孙钟在富阳阳平山、瓜邱一带种瓜隐居,其子孙坚和孙孙策、孙权相继崛起于江东,后建立了吴国。北宋宣和年间,孙氏后裔孙铨长子孙继一由江南的洋涨迁移到春建下唐村老栗园定居。明嘉靖年间,孙铨十三世孙孙焕又由木牌楼迁至肥皂树下。因孙焕家在村庄的路边和溪边大量种植肥皂树,因此后来人们将该村取名为肥皂树村。 天涯春色太匆匆,销向愁中复病中。 野树尚称无患子,男儿翻作可怜虫。 炉灰静拨空书闷,马槊横盘始得雄。 往日故人谁在眼,莺花回首大江东。 清代张问陶的这首《即事》诗,盛赞肥皂树(学名无患子)的名字之妙,可见,孙焕在村内栽种肥皂树除了实用外,或许还有一种精神上的寄托。 “嫩草初春浅,圆珠挂瓦檐。秋收无患子,吉字写竹盘。”如今,村里人更多的是将肥皂树当成一种风景树了。只是肥皂树与孙氏家族的故事还一直流传着。 赔销坞与钱镠王 春建乡北部,有一个叫赔销坞的村庄,从前叫不晓坞。之所以取名不晓坞,是因为这个村庄四周古木参天,遮天蔽日,晴天树林阴郁,雨天水雾蒙蒙,不晓得日夜,所以人们索性把村庄称为不晓坞,很有诗情画意。 据传,五代吴越国主钱镠出生在不晓坞村。因其出生后母亲生病去世,幸由其祖母抚养,才得以活命,因此,小名叫婆留。钱镠长大后,身强体壮,以贩卖私盐为生。俗话说:“一分本事一分钱,十分本事挑私盐。”钱镠贩卖私盐也不容易,常被官府追赶,后来还因为打抱不平出了人命。钱镠不得已逃亡在外。乾符二年(年)钱镠成了偏将,当其手下兵士到不晓坞报喜讯问询钱镠住处时,村民以为官府是来抓钱镠的,谎称没有钱镠这个人,兵士后来就往临安方向打听情况去了。后梁开平元年(年),钱镠被封吴越王。据传,钱镠曾亲自到不晓坞祭拜祖先,在其祖母坟上加了土,还在不晓坞村口造了钱氏家庙,家庙前摆着一对威武的石狮子,还竖起两根大旗杆,门楼上挂了一块钱镠世家金匾。不晓坞一时车水马龙,热闹非凡。村前更是文官下轿,武官下马。 三节还乡兮挂锦衣,碧天朗朗兮爱日晖。 功成道上兮列旌旗,父老远来兮相追随。 家乡乡眷兮会时稀,今朝设宴兮觥散飞。 斗牛无孛兮民无欺,吴越一王兮驷马归。 这是吴越王钱镠在一次宴席上仿刘邦《大风歌》即兴而作的《巡衣锦军制还乡歌》,表现了还乡时的壮观场面,充满了壮志豪情。这应该不是想象,而是钱镠回乡时真实情景的再现。 奉议大夫孙显宗 春建乡大唐村有一个祠堂,为孙氏家庙,大门石柱上刻着一副楹联“山川钟秀气,家世尚淳风”,中厅悬挂堂号“叙伦堂”,后厅正中悬挂“追风尚义”匾额,圆柱上刻着楹联“富春封侯,瓜邱种德,先祖两部兵法传天下”“广东举义,南京立国,孙文革命先驱第一人”。 圆柱上的楹联,告诉人们,大唐村的孙氏与吴大帝孙权之间的关系,他们是从富春江南迁移而来的,而“追风尚义”的匾额,跟下唐自然村人、明奉议大夫孙显宗有很大的关系。 据《富阳微村志》记载:孙显宗(—),字光祖,号存义,热心公益,慷慨解囊,修建镇海楼、创办育婴堂,架桥铺路建邮亭,设茶施衣救贫民。明宪宗成化十年(年),富阳地区遭遇大灾荒,孙显宗捐粮数千担赈灾,救助灾民度过荒年。孙显宗义举,受到百姓好评,得到官府嘉奖。地方上报朝廷,皇帝征召,在光禄寺设宴款待,授予五品官员冠带,赠予奉议大夫名衔,又下诏敕建牌楼,赐书“尚义”。 “析瓜邱之一脉兮,始派别而枝分;承东吴之遗泽兮,永绵孝友之家声。”这是大唐孙氏传承于东吴皇族的真实写照。这让人想起窈口友于堂里悬挂的一副对联:“古今来许多世家无非积德,天地间第一件事还是读书。” 看来,孙氏一族到春建后能成为当地首富,还是因为富有仁德。 张宪过芝泥岭留诗 明朝初年,张宪经过春建,在芝泥岭留下一首诗《自临安往富春过芝泥岭示随行李巡检》: 平明升肩舆,相与东西征。 浮岚翳远道,宛在云中行。 连山互低昂,曲折如送迎。 接天蔽乔木,涧与风争声。 前登芝泥岭,雨意渐觉晴。 曈昽日色薄,萧瑟衣裳轻。 畏途见鹿角,高砦屯乡兵。 綵旗病目眩,严鼓羁魂惊。 凭轼若梦寐,抚骴伤浮生。 顾谓李飞尉,我行犹几程。 张宪,字思廉,山阴(今绍兴)人,是杨维桢得意门生。少年时自负才高,放浪不羁,到京城后,纵谈天下事,被视为狂生。晚年入张士诚幕,任太尉府参谋,后来迁枢密院都事。元亡后,变姓名为佛家奴,周游四方,不娶妻,不返乡。后游历到杭州,寄食报国寺,终日手不释卷,以老终身。 从诗中看,芝泥岭一带山高林密,曲折难行,诗人在行途中感叹行途不易,人世多艰,这也为他后来的隐居埋下了伏笔。 芝泥岭,据富阳地方文化学者考证,当在春建境内,只是随着岁月的流逝,芝泥岭的地名已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了。 万宝寺和钱承善 春建的咸康、赔销坞等村,有多种矿藏,尤以产银矿而闻名,银坑岭就是因银而命名。相传,唐宋时期,春建就开始采矿,有些村庄的石崖上,至今还留有明清时期采矿的一个个钵头大小的孔洞。上世纪50年代,苏联专家也曾到春建帮助开采银矿,留下三四米深的矿洞,走进去阴森森,成群蝙蝠迎面扑来,吸引着很多年轻人去寻幽探险。 在赔销坞,有一间寺庙,叫万宝寺,就与当地开采银矿有关。据《富阳微村志》记载:明万历年间,钱氏族长钱承善带领族人在不晓坞开矿炼银。官府派巡视官到不晓坞了解产银情况,问每天能炼多少银锭,村民回答每天能炼“一饭荷包”。 “一饭荷包”就是盛饭用的一只荷包。巡视官误听为一万荷包,向官府报告后就以每天一万荷包银锭征收赋税。百姓无法承受赋税,钱承善变卖家产、田地,还是远远凑不足所需赋税。眼看官府催逼,百姓流血,钱承善挺身而出,说“我是族长,一切后果由我负责,给百姓留条后路”,说完就跳入炼银火炉中献身。村民们为了感恩钱承善,就造了万宝寺来纪念他。不晓坞村也因村民开采银矿弄得倾家荡产而改名为“赔销坞”。 “洪炉炼冶无休时,时见霏烟散榆柳。豪富大贾裘马轻,硐户砂丁衣面垢。”清代诗人王文治笔下的矿民生活场景如今已成为历史,赔销坞等村的村民如今也依靠采矿过上了好日子,钱承善当年带村民开矿致富的梦想在新时代也变成了现实。 董邦达与春建的缘分 据《富阳微村志》记载,富春高氏始祖巽公由绍兴徙居富春灵泉,后居春建下高,分支拔山,历余春,沿袭28代。清雍正年间,高氏十六世高培伦,热心教诲学生董邦达,促其京城应试成功。 董邦达,清代著名书画家、官员,富阳人,雍正十一年进士,乾隆二年授编修,官至礼部尚书,为官清廉,其子董诰,官至宰相,也是两袖清风,故嘉庆帝对其父子有“只有文章传子侄,绝无货币置庄田”的赞誉。 董邦达到京城为官,没有忘记家乡。据唐氏族谱记载,清乾隆年间,春建巧溪村出了个唐百万,为人急公好义,乐善好施。唐百万念其母亲年轻守寡、操劳一生,便将母亲的节孝事迹上报县里,转请府道院司直达朝廷。董邦达也知晓了此事,特题“柏节松心”四字,以表彰王氏。 竹林能飞金凤凰 春建乡是有名的竹乡,竹林资源丰富。《富阳县林业志》记载,相传,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称帝于天京(今南京市),欲在镇江楼(今长江大桥边的城墙鼓楼)上竖一大旗,需采一株去梢两丈多高的楠竹(即毛竹)作旗杆,御史走遍辖属县境,在富阳县咸康乡(今春建乡)道士坞发现一株高两丈八尺的大毛竹,即采伐进京。洪秀全亲笔题写“天国京旗杆”,并开国升旗。 竹生空野外,梢云耸百寻。(《竹》梁·刘孝先) 万物中潇洒,修篁独逸群。贞姿曾冒雪,高节欲凌云。(《送钟元外赋竹》唐·孙岘) 每每读到这些描写毛竹的诗句,都会想起春建乡村内山上那些在风中摇曳的毛竹。 当然,春建乡的竹笋也是远近闻名,远销杭州、上海等地,成为春建乡的又一宝藏。“好竹连山觉笋香,竹林能飞金凤凰。”徜徉在春建乡的竹林间,禁不住吟咏起那些优美的诗句。 年,电视剧《三十而已》热播,春建乡连绵起伏的茶山呈现在观众面前,摄影师以一个个诗意的镜头让大家领略春建的美丽。 来源:富阳日报 审核:张婷 茶艺春建 详情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huanzia.com/whzzwtx/10904.html
- 上一篇文章: 要确定一个生产方向真不容易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