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话植物

椿:有用与无用之间

春天的椿。

椿,一看就像是一种树的名字。它的确是某种树的名字,但这个名字很容易引起混淆。在人们通常的印象中,椿树有两种,一种叫香椿,与它对应的另一种叫臭椿,仿佛它俩是亲兄弟,只是气味不同而已。造成这种印象的原因,是这两种树的确长得很像,都是落叶乔木,都是羽状复叶,它俩的适应生长环境也很相似,在中国的大部地区都能见到。而事实上,这两种树的血缘关系并不近,它俩分属于两个科,在有些分类法中,甚至分属于不同的目。香椿归于楝科、香椿属,而臭椿归于苦木科、臭椿属。在有些分类法中,楝科与苦木科都归于无患子目,但也有的分类法把楝科单独归于楝目。由此可以理解,楝科与苦木科这两个都以羽状复叶为特点的科之间,其血缘关系也有些疏远,更何况它们属下的种了。然而在民间,这两种树都有被称作椿树的,但更多地是指臭椿,这种树还有一个很古雅的名字曰“樗(chū)”。而古名中的椿,则往往是指香椿,如宋代苏颂的《图经本草》中就有了“椿木实而叶香可啖”的记载。这正是两者容易被混淆的原因所在。

你能看得出,这是香椿还是臭椿吗?

照理说,混就混了呗,对于并不从事植物研究的百姓而言也无伤大雅,但因为两者的用处差异实在太大,弄混了还真可能很尴尬。中国人差不多都知道,香椿叶的嫩芽是出了名好吃的蔬菜,这正是它最独特的用处。我的印象中,在庞大的蔬菜大家庭中,香椿叶芽是唯一一种长在树上的木本蔬菜。每年谷雨前后,香椿叶芽萌动,生发出肥厚油亮的嫩叶,香气浓郁,红绿相间,犹如鲜活的翡翠玛瑙,以此芽叶可以制作多种菜品,其中民间最为流行的便是香椿炒鸡蛋和香椿拌豆腐。有这样一个传说颇为有趣:古代有位皇帝微服出游,途中肚饥,来到一农家,农家见客人气度不凡,猜想必是贵客,却又找不出什么好东西可以招待的,情急之下,采了院门前的香椿芽,做了一盘香椿炒鸡蛋奉上。皇帝品尝后,顿觉此味只应天上有,便亮明身份,要亲封香椿树为“树王”。因为他不识香椿,错将“树王”牌匾挂在了旁边的臭椿树上。香椿树为此十分生气,竟将自己的树皮气裂了。从此,香椿的树皮有了条裂纹。

香椿树,它的树皮是粗糙有条裂纹的。

新发的香椿嫩叶。

这个故事说出了香臭椿不分的尴尬,同时也道出了它俩之间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说,香椿的树皮是会有条裂纹的,而臭椿则不会有。当然,它俩之间的差别远不止这个,比较容易识别的特点还有两个。一是臭椿小叶片的基部两侧各有一个裂齿,裂齿的背面有一个突起的腺点,臭椿的臭味就是从这个腺点中散发出来的。而香椿则没有裂齿和腺点。二是它们的果实,香椿为蒴果,臭椿为翅果,全然不同。还有人认为羽状复叶数是区别最明显的特点,香椿为偶数,臭椿为奇数,也就是说,除了成对生长的小叶片,臭椿在顶端还单独一叶,而香椿则没有。事实上,作为楝科植物,香椿的羽状复叶虽然有偶数的,但奇数也是它的正常状态。同时,臭椿的羽状复叶也有奇、偶数相杂的情况,所以,以羽状复叶的奇偶数来判别香臭椿并不靠谱。

臭椿的叶。请注意叶片基部的裂齿,其背面有腺体。

臭椿的花,黄白色,圆锥花序。

臭椿的果实,翅果。

说完它俩的区别,还得回过头来说它俩的用处。对人类而言,香椿的用处是显而易见的,除了吃它的嫩叶,香椿木还是优良的木材,它纹理美丽,色泽黄褐带红,质地坚硬,不翘不裂不易变形,有光泽,耐腐力强,可以广泛用于家具、装饰及造船业。恰恰相反,臭椿叶奇臭无比,无人喜爱,它的材质也因为生长快,寿命短而较差,无大用。《庄子·逍遥游》中专门有一则故事讲臭椿的无用,颇具哲学意味,我将其演绎一下:惠子对老庄说,我有一棵臭椿树,叶片奇臭,树干弯扭,毫无用处。老庄说,你所说的无用才是臭椿最大的用处啊,因为人们不喜欢它,不理会它,它才可以在荒凉的旷野里自由生长,不被人类砍伐伤害,颐养天年呢,这多好呀。的确,有用或无用,要看站在什么立场上。比如,在某些养蚕人眼里,臭椿也是很有用的。有一种野蚕,叫樗蚕,专吃臭椿叶,所以它所吐出的蚕丝也有一种特殊的气味,这种丝能防虫防蛀,经久耐用,有着普通蚕丝所没有的特性。

香椿的花,白色,也是圆锥花序,远看与臭椿花有些相似。

香椿的果实,蒴果,成熟后5瓣开裂。

上帝创造万物,不会有无用之物,所谓有用无用,全在于人类之功利。我很好奇,假若换个立场,在香椿或臭椿的眼里,哪些人是有用,哪些人是无用的呢?

因为“有用”,它的叶片被不断地摘取。它会作何感想?

~求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huanzia.com/whzgnzz/103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