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人员

怎么给树木做“心电图”?

树木也像幼儿一样

晚上长得快?

雨量计上的一圈“铁针”

派什么用场?

上海城市森林的

生态服务功能和价值几何?

……

3月1日起

由上海市林业总站

和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

共同负责的

上海城市森林生态国家站科普基地

首次向市民打开大门

这也是全国首座

建在超大城市中的森林生态国家站

向公众开放

基地里有哪些秘密?

为何每月只能开放2小时?

新民晚报记者今天带大家来探营~

新民晚报“上海时刻”出品

给树测“胖瘦”做“心电图”

走进位于金海湿地公园内的生态站科普基地,犹如进入一个“世外桃源”。基地位于生态保育岛上,与园内其他区域仅由一条小路连接。漫步岛上,无患子树叶在脚下沙沙作响,远处芦苇荡簌簌地唱着歌,间或能听到啁啾鸟鸣。

站内,一座高约30米的综合观测塔很显眼。铁塔上,设有针对树木不同冠层高度进行监测的各类仪器,一根横杆上就可观测9个指标,包括温湿度、辐射、风向、风速等。塔顶,还有能监测“碳通量”的仪器,科研人员表示,经过长期观测,已证实这里的城市森林确实是一个碳汇,为城市的“碳中和”默默贡献着固碳减排的功能。

铁塔四周,还分布着一些有趣的仪器。比如,一台负氧离子监测仪显示,当前负氧离子为个/cm3。“负氧离子浓度在/cm3以上对人体较为有利,瀑布旁可以达到上万/cm3,说明近郊森林确实能起到‘氧吧’的作用。”生态站副站长、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殷杉博士说。

又如,通过在树干上箍的黑色铁圈,科研人员发现:

树木也像小孩子一样,在晚上生长得更快;

通过专门的“物候相机”,专门盯着一棵植物定时拍摄,这样就能知道它何时发芽、展叶、生花、落叶,比以往靠人工记录更精确;

通过给树身插针,可以监测树干内水流蒸腾的强度和速率,就像24小时为树连续做“心电图”,可以分析植物在这种环境下是否在健康地生长……

上海其实也有森林

“很多人都以为,上海没有森林,其实截至年上海森林覆盖率已达到18.49%,到年将达19.5%以上。”上海市林业总站森林资源科科长、高级工程师韩玉洁介绍,为解开森林在涵养水源、净化大气环境、固碳释氧、森林游憩、生物多样性保护、保育土壤、积累营养物质等方面的秘密,年本市就创建了浦东新区生态环境观测点,年获批为国家林草局上海城市生态站,随后又被获批为教育部首批野外观测台站和科技部国家级野外观测台站。

“观测站主要对‘水、土、气、生’进行观测研究,除了在金海湿地公园设置主观测点,还在中山公园、崇明岛种种片林布设辅助观测点,形成中心城区-近郊-远郊的梯度观测格局。今后还将辐射到覆盖全上海的各大森林群落,甚至长三角地区。”殷杉表示。

上海市林业总站介绍,上海城市森林生态国家站是全国第一个建在超大城市中的森林生态站,既满足了上海城市森林建设管理的地方需求,也是我国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网络体系的必要组成部分。根据国家站研究结果,年上海市11.7万公顷的森林提供了.5亿元的生态服务价值,与年相比增长了40.94%。

开放消息发布后报名火爆

自建成起

生态站始终“养在深闺人未识”

近期,为了满足公众的

生态教育和科普需求

生态站决定邀大家一起探寻森林的奥秘

为此,上海市林业总站、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和金海湿地公园联手,对站内进行适度改造,增加了科普展板,重新装设了木门,发动单位员工和老师作为志愿者前来讲解,希望打开“科普的大门”。

记者获悉,开放消息一发布,交大团队和林业总站的咨询电话被打爆,直至今天还在接听报名咨询的电话,目前已接到约20个单位和社会团体的咨询及预约。而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huanzia.com/whzgnzz/105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