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第4期

论明代嘉靖中期倭患战争的性质——以徐渭抗倭诗为例

杨艳香

(山东财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济南)

1

摘要

关于明代嘉靖年间倭患战争性质的问题,其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于明人抗倭到底是反对异族侵略还是只是封建社会内部的阶级斗争。徐渭嘉靖年间创作的大量抗倭诗,特别是《龛山凯歌》,以纪实的手法讴歌了明军夜袭倭寇的英勇,展现了抗倭战争的残酷,表达对倭寇入侵中华大地的极度痛恨之情。此诗所描写的倭寇形象证明,当时入侵中华的倭寇主要为真倭,而非从倭。其它如《海上曲》《白牝蛟》等,亦持同样的看法。而《寄朱君邦宪》一诗,则从另一个角度证明徐渭对真倭与从倭有着泾渭分明的辨别,正是这种细微的辨别,表现了众多知兵文人对嘉靖年间倭患成分的普遍认知。徐渭抗倭诗中所表现出来的夷夏之分,强烈地表达了当时明人对抗倭战争的极度愤慨和厌恶,真切地突显了抗倭战争的性质就是一场反对外来侵略的正义战争。

1

关键词

徐渭;倭患;抗倭;《龛山凯歌》

徐渭

1

两种观点的论争

对于明季东南沿海的海寇战争,史学界通常分为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明代的倭患,是一部日本犯华的侵略史,明代的抗倭战争是反对异族侵略的正义战争。陈学文指出:

从倭寇的发生,以及掠夺的行为来看,它无疑地是掠夺性的战争。他们还勾结一部分中国的奸商、豪奸、海盗,蒙蔽一些失业的劳动人民,结成倭寇队伍,骚扰我国,破坏了我国经济与扰乱了人民生活的安宁,是明代一个祸患。因此,御倭战争是完全正义的爱国自卫行动,并不是国内战争。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明代倭患是中国封建社会内部的阶级斗争。戴裔煊认为:

嘉隆间的倭寇、海盗基本上是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农民、手工业者、商人、以及政治上、经济上受压迫的各阶层人民。他们的活动,实际上是反对中国封建地主阶级及其海禁政策的斗争的表现。这种斗争主要是封建社会内部的阶级斗争,不是外族入寇。

此外,史学家林仁川、王守稼、樊树志都持这种观点。

如何界定嘉靖年间倭患的性质,除了以上研究者的角度之外,笔者认为,对一场战争性质的界定,除了今人对这场战争的反思,更不能忽略的重要一点就是,古人即嘉靖时期明人自身是如何看待和认识这场战争的?这就有必要追溯当时、当地、时人对倭患的具体看法,从这个角度来探讨,或许是最为接近战争性质本原的一种方法。所以,本文就以明人徐渭在嘉靖年间所作抗倭诗为例,来探讨嘉靖年间倭患的战争性质。

2

从徐渭《龛山凯歌》说起

对于明代嘉靖年间抗倭性质的问题,我个人比较赞同陈学文先生的观点,因为从当时嘉靖年间文人创作的大量抗倭诗来看,也是与陈先生的主张相一致的。其中,徐渭的《龛山凯歌》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为吴县史鼎庵)岛夷岁岁理舟航,入寇三吴与浙江。分向沙洲知几道,将军着处驻油幢。县尉卑官禄米微,教辞黄绶着戎衣。贼中何事先寒胆,海上连年数破围。曹娥官渡带钩萦,仙尉乘潮上下行。炮石朝飞方断岸,江天夜雪欲偷营。短剑随枪暮合围,寒风吹血着人飞。朝来道上看归骑,一片红冰冷铁衣。红油画戟碧山坳,金镞无光入土消。冷雨凄风秋几度,定谁拾得话今朝。七尺龙蟠皂线绦,倭儿刀挂汉儿腰。向谁手内亲捎得?百遍冲锋滚海蛟。(宋时海寇名滚海蛟)无首有身只自猜,左啼魂魄右啼骸。冯将老译传番语,此地他生敢再来。旗裹金疮碎朔风,军中吮卒有吴公。更教厮养眠营灶,自向霜槽喂铁骢。夷女愁妖身画丹,夫行亲授不缝衫(倭衫无缝)。今朝死向中华地,尤向阿苏望海湾。

这首诗描写的是发生于嘉靖三十四年的龛山之战,徐渭正值三十五岁,第六次乡试不中,尚未入胡宗宪幕府。嘉靖三十四年十月,还发生了抗倭英雄、前任总督南、直、浙、闽等省都御史张经、巡抚浙江都御史李天宠,并及兵部员外郎杨继盛被诬杀,参将汤克宽坐牢等事件,这些事件对徐渭的震动很大,也触发了徐渭对倭寇战争进行深入的思考。所以,此时的徐渭颇为







































治疗白癜风有什么偏方
北京白癜风治疗的价格高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huanzia.com/whzxttz/3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