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亮前醒来在河流消逝的地方,大地如此
在河流消逝的地方,大地如此沉静 —读晚乌散文集《天亮前醒来》
晚乌:安徽省作协会员,现居皖南黄山,黄山学院英语教师。曾在《散文百家》、《散文诗》、《诗探索》、《山西文学》、《岁月》、《草原》、《北方文学》、《奔流》、《小品文选刊》、《安徽文学》等发表散文、评论作品10万余字。 广告:目前暂不免费赠书,需要的朋友,请联系 9月,收到晚乌散文新作的书稿。彼时,我还在广州的某个写字楼里一边伏案工作,一边吐纳都市的浊气。网络困住我们,在这个互联网+横行的热火朝天的大时代里,多数人过着属于自己宿命的小时代。在花城溽热的9月,忙中偷闲耐着性子读一本散文书,绝非易事。不仅仅是因为忙碌和喧嚣,某种程度上,更多的是心灵无所依凭。然而,当我将这本书稿从前翻到后,不得不感喟在这样的时代,能坐下来认真读一本好书是多么幸福和惬意。犹记得读到书中的某个篇章,也许是《在徽州的水边》,抑或是《黑白的屯溪》,一股来自皖南水边的悠悠清风,缠绕着涓涓细流,珠圆玉润的山川草木,挟裹着尘世的微光,带着世俗亲情的乡村记忆,从古老的徽州水边细细刮来,黑白的书稿底色上,徒然就引来了自然的鸟鸣花香,字里行间里,徒然就生出隽永的诗意。这种诗意带着质朴、从容、平和、内敛、安静的叙述底蕴,像溪水默然洇过茫茫田野大地,于是,草木茂盛,飞禽鸟兽自在流连。在都市忙乱喧嚣的酷夏,读《天亮前醒来》给人以清凉的慰藉。 《天亮前醒来》是一本散文集,亦是一本类似于生活的光影记录。从书中的篇章内容来看,主要可概括为乡情记忆、教师手札、成长之书和浮生窥探四个部分。乡情记忆主要描写作者的童年记忆、乡间物事、亲情勾连,以及脉脉乡愁;教师手札主要从切身工作岗位写人记事;成长之书更多写流水时光之成长感思;浮生窥探更像是跳出自我生活的帷幕,去侧看世界,窥探生活的其它细部。 乡情记忆——萦绕一生的牵绊 如果说乡情记忆是书中不得绕不开的主题的话,那成长之书更像是一个青年人站在生命的河边朔流而望的复杂表情。托尔斯泰曾说:“一个作家写来写去,最后都会回到童年。”苏童也说过这样的话:“作家一生的写作都是为了找寻第一记忆,并让其复原。而第一记忆,注定是丢失的。”无独有偶,在晚乌的笔下,童年赋予了作者对故乡的最初感知,对土地的认识,对贫穷的触觉,对亲情的依恋,对花草鸟兽虫鱼的热爱,但也给他带来自尊、敏感和疼痛。在《乡间生活》里,我们似乎看到作者童年的横断面,那些与动物为邻为友的记忆,伴随着尘光从白到黑,给我们真实而温暖的印象。在这部分的文字里,皖南的乡间生活风情跃然纸上,屠鸡、放牛、磨坊、捕蛇、捉耗子、拾柴、清明、晨光、端午……在这些大大小小的篇章里,饱含着对父母家人的深厚情思,通过将叙述焦距接入童年视域,更为感人逼真,不乏野趣,又饱含深情。然而,表达复杂情感时,多情而不煽情,平实而简练的文字叙述,抹去感情的充溢,字里行间折射出来的复杂况味,尤为难得。特别是《消隐》、《驱逐》、《惩罚》、《孩子》、《新衣》、《工资》等篇章,截取不同的时光片段,让父母之爱子,羔羊跪乳之情抒写得淋漓极致。 乡情记忆是为作者惯于表现的主题,故乡亲情是伴随人类永恒的命题。诚如《柴禾》一篇开头所说:“想到柴禾,心里会被一些尘世的温暖充斥着。”因为爱,这种温暖有时候也不免会让人揪心和疼痛。“我害怕看到,父母的衰老、亲情的割裂以及被现代意味冲击而变得零落的乡间生活”(《冬日笔记》),这何尝不是每一个游走异乡的乡间之子的痛处? 教师札记——记人记事见微知著 作为一名身在一线的高校教师,十年如一日三尺讲台默默耕耘。种桃种李种之外,晚乌还兼种春风。在本书所选的教师手札里,我们看到一个师者拳拳的赤子之心。无论是课堂还是课外,一般意义上日复一日枯燥无聊的教学在作者的笔下似乎并不存在,相反,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热爱。这热爱来源于对生活的醉心沉迷,来源于课堂内外见微知著的洞察。学生在他的笔下,不是敌人,也不是受教者,更像是一群有着鲜活生命的风景。不同类项的学子,似乎都有可爱可赏之处。《风波》一篇算是唯一写正面育人的文字,一场师生之间的风波,被作为教学反思和盘托出。用文字给学子塑像,同时启迪自身,我想这是作者写下这些教师手札的初衷。这部分文字在书中不多,但用词幽默诙谐,寄教寓乐的潇洒自如给人留下清晰的印象。 成长之书——回溯生命时光的感思 细究起来,这部分的文字占了书中的大部分篇幅。从时间跨度上来说,从童年到少年再到整个青年期,这种对世界的思考就进入作者笔下。 成长,意味着脱壳之痛。在流水般的光阴面前,晚乌的文字更像一架微型照相机,它记录风景、传达记忆。在《时光书》里,作者提到了他作为生命个体对时间的感受:“时间,它像一把童叟无欺的标尺,记录这世间的一切生命,人、兽及植物。”《在故乡的水边》、《心动》、《冬日笔记》、《春笺》、《谷雨》、《囚鱼》等章节中,作者试图捕捉超越平淡生活之外的细微之光,尘世生活与白日梦境夹杂在一起。《冬日笔记》,是这方面的代表,这十则文字都是作者在冬日的夜晚入夜静思所得,从立冬写到小年,从水边耍玩的孩童时代写到就业成家,到汇入尘世的平凡,“生活,是自己与自己和解”,颇耐人寻味,唏嘘感慨。 浮生窥探——沉入生活的褶皱细部 水,在晚乌的文字里是个绕不开的所在。它,温柔、无形、柔美、奔放、宁静。水赋予自然山川之大美,也赋予一方风物及人的性情。率水,屯溪、新安江、淮河……这些细密的水系蜿蜒穿越江南大地,丰沛万物,也赋予风流。“月亮河、长江、淮河、新安江,它们流经我的生命。”于是,顺着作者笔下的文字,我们逐渐看清皖南生活的底色。溪流穿越山涧,草木茂盛,飞鸟流连忘返,万物显示出一种气定神闲的悠然自乐。晚乌有草木之心,他笔下的韭兰、睡莲、松之果、栾木、无患子、槐花、乌桕、重阳木、杜英、月季、杜鹃、香樟等皆生机鲜活。无论是《暮歌》里一只歌唱的野鸟,还是《蝉》中一只凌空横起的青蝉,全在作者的视线里有了灵性,这些逐渐被现代化气息湮没的意象,在晚乌的笔下成为诗意所在。《在徽州的水边》、《徽州:老街、女人及房子》、《徽州砚台》、《我这里的皖南》等篇章颇有大家风范,黑白的屯溪,一条街,小巷,水里的村庄,在作者的笔下像水墨画一样徐徐铺开,引人走近那些尘封的文化故地,而又不是单纯的怀古凭栏,更多是内心即时之思。在这些以水为载体的文字里,历史与文化、乡村与文明、虚与实、光与影都变成晚乌手里的随身道具,它捕捉生活的皱褶和细部,还原生活的沉静之美,走走停停,驻足观望,观察别人,也窥视自己。读懂河流,也许才是真正读懂作者那一颗因水而多情的柔软之心、悲悯之心、草木之心。 《天亮前醒来》是一部让人安静的书。尤其对于迷失于现代文明里的我们,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心灵对白,时时提醒我们不忘返璞归真,回归生活的质感。贝娄的小说《晃来晃去的人》里说:“我们所追求的世界,永远不是我们所看到的世界;我们所期望的世界,永远不是我们所得到的世界。”当我们在为某个东西执念驻足时,也许,错失的恰恰是对生活最细微的体察和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huanzia.com/whzgnzz/10390.html
- 上一篇文章: 四大筹码护航,中国第一款马油洗发水这样炼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