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野生动植物在深圳”专栏为大家介绍白腰杓鹬、黑鹳、灰脸鵟鹰、大黑桫椤、野生荔枝这几种在深圳可见的国家级保护动植物。

白腰杓鹬

白腰杓鹬(Numeniusarquata)是鹬科杓鹬属的鸟类,顶和上体淡褐色,头、颈、上背具黑褐色羽轴纵纹,飞羽为黑褐色与淡褐色相间横斑,颈与前胸淡褐色,具细的褐色纵纹,下背、腰及尾上覆羽白色,尾羽白色,具黑褐色细横纹,腹、胁部白色,具粗重黑褐色斑点,下腹及尾下覆羽白色。

白腰杓鹬栖于水边沼泽地带及湿地草甸和稻田中,以甲壳类、软体动物、小鱼、昆虫、植物种子为食。

白腰杓鹬繁殖于欧亚大陆北部,从英国往东一直到东西伯利亚,越冬于欧洲南部,南非、亚洲南部、印度、印度尼西亚和日本。

黑鹳

黑鹳(Ciconianigra)是一种体态优美,体色鲜明,活动敏捷,性情机警的大型涉禽。成鸟的体长为1-1.2米,体重2-3千克,嘴长而粗壮,头、颈、脚均甚长,嘴和脚红色,身上的羽毛除胸腹部为纯白色外,其余都是黑色,在不同角度的光线下,可以映出变幻多种颜色。

黑鹳以鱼为主食,也捕食其它小动物,栖息于河流沿岸、沼泽山区溪流附近,有沿用旧巢的习性。

黑鹳大多数是迁徙鸟类,只有在西班牙为留鸟,仅有少数经过直布罗陀海峡到非洲西部越冬,此外在南非繁殖的种群也不迁徙,仅在繁殖期后向周围地区扩散游荡。

灰脸鵟(kuáng)鹰

灰脸鵟鹰(Butasturindicus)为隼形目鹰科的鸟类,是一种中型猛禽,体长39-46厘米,体重-克,上体暗棕褐色,翅上的覆羽也是棕褐色,尾羽为灰褐色。

灰脸鵟鹰栖息于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以及针叶林等山林地带,以小型蛇类、蛙、蜥蜴、鼠类、松鼠、野兔、狐狸和小鸟等动物性食物为食。

灰脸鵟鹰繁殖于俄罗斯东部、日本和朝鲜等地,越冬于印度、缅甸、中南半岛、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新几内亚等地。

大黑桫椤

大黑桫椤(Gymnosphaeragigantea)是桫椤科黑桫椤属蕨类植物,植株高2-5米,有主干,直径达20厘米,叶型大,长达3米,叶柄长1米多,乌木色,粗糙,疏被头垢状的暗棕色短毛。

大黑桫椤分布于中国、日本(南部)、爪哇、苏门达腊、马来半岛、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泰国、尼泊尔及印度(东北部、中部和南部),通常生于海拔-米的溪沟边的密林下。

野生荔枝

野生荔枝(Litchichinensisvar)是无患子科荔枝属下的植物,荔枝是中国南部有悠久栽培历史的著名果树,一般公认其原产地在中国南部的热带亚热带地区。

野生荔枝分布区气候炎热,年平均温22~25℃,极端最低温2~5℃,年降水量受地形影响,差异大,在海南东南部的迎风坡上,可达毫米以上,气候湿润以至潮湿,在西南部为背风面处,年降水量在毫米以下,气候干燥或半干燥,旱季长达6~7个月。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编辑:马诗悦

审校:王芳李立新赵琦睿

运营:深圳晚报社

免责声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huanzia.com/whzgnzz/110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