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姚懿容通讯员黄晓炎贺斌文/图/视频常德市石门县新铺镇千斤塔村的“石头山”种出了一大片青翠树苗,高约2米,嫩叶在盎然的秋意里精神抖擞。扶贫干部查看无患子生长情况。“这是无患子种植示范基地,年引进的石漠化治理项目,计划建设规模亩,目前已种植多亩。”9月11日,石门县委派驻千斤塔村工作队队长、驻村第一书记、石门县税务局干部万厚林介绍。搁在4年前,这里却是另一番光景。村里有亩山林,亩耕地,还有满山光秃秃的石头。几任村干部先后带领村民发展种植业,可石头缝里能长出什么好作物?种柑橘,石漠化土地阻碍了产业发展;种油菜、玉米、水稻等作物,产量也总比别的地方低。年,村里人均纯收入仅元左右。工作队队长万厚林(中)走访贫困户。“我们村之所以戴上‘贫困村’‘全镇最穷村’的帽子,就是因为自然条件差,全村16平方公里的面积,有一半以上是石漠化地区,地表裂缝多,蓄不住水,相当于‘沙漠地带’,不适宜农作物生长。”忆起被贫困困扰的那些年,千斤塔村支部书记邱茂云憋屈又无奈。年,工作队入驻后,从石漠化这个最难拔的“穷根子”着手,将“治石”与“治贫”相结合,积极协调林业等部门,探索生态经济型治理路子,建起了这个基地。“无患子具有良好的水土保持功能,这里原是一片荒山,种了3年无患子后,村里石漠化区域减少了一半。”看着眼前生机勃勃的树苗,邱茂云欣慰地笑道:“如今春季有油菜,夏季有水稻,秋季有玉米,再过两年无患子也能开花结果,到时满山黄白色的小花,再也不是光秃秃的‘石头山’了。”石漠化带来的“吃水难”,曾长期困扰全村户、名村民。“早些年吃水都靠肩挑,若遇上大旱天,得翻过一座山去挑岩洞水。”70岁的村民岳友朋回忆。在“治石”的同时,工作队帮村里建起5个集中供水点,安装净水设备。如今,通过了水质检测的干净自来水通到了家家户户。生活环境改善了,如何培育富民产业,让村民彻底甩掉穷帽子?工作队因地制宜,通过帮扶基金和扶贫资金奖补,引导村民发展生态养殖。“脱贫明星”刘真平家新修的牛舍。36岁的村民刘真平患有先天性肢体残疾,母亲身体不好,一家人主要靠父亲刘玉林种两亩水稻、养几桶蜜蜂过日子,想发展养殖却没有启动资金,曾是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年,工作队帮他们争取到5万元小额贴息贷款,引导他们扩大养蜂规模,发展肉牛养殖,并请来专家为村民们讲授生态养殖技术。“从年起,我家平均每年养二三十桶蜂、10多头牛,去年纯收入有10多万元。”刘真平喜滋滋地说,以前家里只有三间房,这几年搞养殖赚了钱,在屋后加盖了一层楼,在后山新修了一栋牛舍,还新买了辆越野车。“我家可是全县的‘脱贫明星’哩!”搭上“小康列车”的一家人,眼下又有了新打算:“今年8月,工作队又给我们牵线贷了5万元。扶贫政策这么好,我们要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把产业做大。”在外打工多年的村民岳成林今年留在村里,新建了牛舍。“村里正在建3个大养殖场,以后人流量增加,产品有销路,我得赶紧多养几头牛,发个小财。”他口中的“大养殖场”,是工作队和村支两委为了增强产业发展后劲,找企业、跑部门、办环评,奔走两年多引进的3个项目。包括正大集团一个生态养殖项目,可年出栏生猪近4万头;湘佳牧业两个标准化养殖基地,可年出栏生猪近4万头、出笼肉鸡万羽。万厚林算了笔账:“3个养殖场预计明年都可投产,将稳定带动多人就业,村里每年用工收入将达40多万元,村集体收入也将增加30多万元。”用来“治石”的无患子其实也是“金果果”。“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农户除了获取土地流转金外,还可利用闲暇时间打零工,获取劳务报酬。”万厚林说。目前,无患子基地一年可为村民们带来20多万元收入。“等无患子结果后,预计收入将翻倍。”在产业的带动下,年,千斤塔村成功摘掉贫困帽子。年,村里贫困户人均纯收入达元;全村58户、名贫困户,已脱贫56户、人;石门县委派驻千斤塔村工作队也被评为全县“十佳扶贫工作队”。“今年,剩下的2户贫困户可全部脱贫,预计全村人均纯收入可达1.2万元左右。”万厚林信心满满。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huanzia.com/whzstxx/12074.html